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国通路118号天盛广场A楼1202室
电话: 021-64746066
传真: 021-64740885
网址: www.idrac.com.cn
首页 > 产业动态 > 国内产业动态
寻找中国产业体系中的“新生力量”
[2016.08.16]

导读: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一年来,我国产业经济发展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呈现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近日,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芮明杰教授和上海市产业发展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王小沙博士主编的《2015中国产业发展分析报告——供给改革的视角》一书发布。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一年来,我国产业经济发展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呈现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一、2015产业发展总体状况

总体下行,新力已生。一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承受下行压力,2015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速下滑至6.93%,达到近年来的低谷。产业作为宏观经济的中观构成,其发展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呈现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旧的增长动能逐渐消退,新的增长动能逐渐形成。服务业贡献度持续上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表现活跃,增速较快。

消费稳中有升,需求结构改变。2015年消费增速触底反弹,回暖趋势明显。前三季度消费支出增长率达8%以上,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维持在9%以上,其中农村消费持续维持在10%以上的高增长。行业需求出现结构性变化,2015年上半年,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居住等在消费支出中占比下降,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旅游等占比上升并保持较高增速,消费需求结构逐渐升级。

供给过剩与不足同存,总投资增速下滑。煤炭、汽车、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供给过剩,产能利用率平均在70%以下,市场需求增长乏力;旅游、医疗等新兴服务业供给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产业固定资产总投资增长率持续下滑,201410月到201510月累计下降约6个百分点,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压力。进出口方面表现持续低迷,2015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平均增速分别约为-17%-7%,衰退性贸易顺差不断扩大,我国内需的弱势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善。

产业结构有改善,新兴产业成亮点。2015年第三季度末,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51.41%,首次超过50%,达到近年来的峰值。经济增长对服务经济的依赖性有所提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活力较大,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和总市值占比最大,超过40%,生物和高端装备次之。

二、2015中国产业热点深度分析——传统产业双重过剩,新兴产业小马拉大车、互联网产业风光无限

传统产业总量过剩与结构过剩并存。传统基础性产业已陷入颓势,主要产品产量增速趋缓或呈负增长,盈利空间逐步收窄,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凸显。如粗钢生产,近年来产能利用率低于合理区间(79%~83%)。而许多产品库存也长期居高不下。结构性失衡现象突出,低端产品过剩库存增加,而高端品种供应不足,还需大量进口,以房地产、传统制造业等下游产业市场需求弹性不足,制约了我国传统基础产业的发展,使传统产业的发展逐渐步入成熟期或衰退期。

新兴产业规模与效益双增长。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生产规模迅速扩张,市场效益良好,且其创新驱动的能力已进一步形成。2015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增加值实现50%以上的高速增长,航空及航天器制造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也实现了20%以上和近15%的增速。新兴产业衍生支柱产业仍有待时日。新兴产业虽发展迅速,但目前所占比例较低,且总体上看面临着核心技术滞后、关键环节缺失和需求定位不明确等困境和挑战,尚不足以支撑国民经济发展。

互联网产业发展继续风光无限。以移动通信、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领域连创佳绩,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实现交易规模13.4万亿元,同比增长31.4%。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云计算、大数据等的发展,已成为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导向,互联网+”“+互联网不断催生产业转型与升级,但发展仍局限于消费服务领域,替代效应为主,融合带动效应有限。

三、2015中国区域产业发展深度盘点——东部领先,中西部追赶,东北乏力

经济增长格局东西切换。四大区域经济增长速度逐步由东高西低西高东低转换,经济规模呈现东部领先,中西部追赶,东北衰退的态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潜力释放,发展步伐逐渐加快,GDP增速最快,高达5.58%,工业发展后劲显现,消费市场需求稳定;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趋缓,GDP增速为5.53%,经济增长贡献度逐渐减弱;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保持平稳,GDP增速为4.58%,产业发展整体稳中趋缓;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深陷困境,GDP增速全国最慢,仅为0.51%,工业经济下行压力显著,消费需求趋于疲软。

区域产业转移呈现新态势。产业转移逐步打破东部向中西部单向转移的态势,呈现出双向转移的趋势。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从国内转向东南亚等国外地区,浙江、江苏、广东的制造业在境外设立分公司和子公司企业数目接近全国的一半;中部和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不断提升,承接的产业类型已逐步扩展到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高端产业;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严峻,产业转移呈逆向转移趋势。

四、加大宏观调控,实施分类政策

在未来产业发展中,我国必须正确认识现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制度方面的调控与扶持,区分不同性质的问题、分类实策:

1、坚持深化市场改革、产业分类调整的总体思路,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产业和不同发展梯度的地区,采取差异化调控策略。2、以市场调整为主、政府引导为辅,充分发挥市场之手”的核心作用,推动政府职能由管理型服务型转变。3、以存量调整为主、增量调整为辅,现阶段鼓励兼并重组以实现存量优胜劣汰,未来发展引导投资方向以实现增量有序调整。4、继续深化供给侧体制改革,从金融、财税、人才等领域突破,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5、打击企业市场垄断,维护市场公平环境,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扫清障碍。6、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以舵手型企业培育为抓手,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相关政府网站 相关机构网站 相关学府网站